生活品質是一種整合性的重要觀念,融合了去機構化、正常化、社區適應等概念,而90年代服務智障者的主流趨勢重點包含有殘障人士社區安置的生活品質,社會環境對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等。生活品質應包含有身體上、物質上、社交上、認知上四大因素。我們應該去探討是什麼影響智障者的生活層面,並根據評量的結果,設計適當的服務與環境,發揮增進生活品質的效果。有關於生活品質的評量,應包含主、客觀,內、外在不同層次的評估,尤其是對於智障者去機構化...等理念的提出而漸受重視,同時可以由「獨立性」「生產力」「社區融合」「滿意情形」四個向度去做評估。良好的適應社交情形可以增進生活品質,但是負向的行為,環境大小...等,也會妨礙生活的品質。另外生活品質評量的取向,可以由:(一)社會指標,外在的環境情況(二)心理指標,受試者的主觀反應(三)適合度及社會政策。三個指標中來獲得。而在評量工具上應包含正常者的樣本、可評量客觀、主觀資料、使用簡單用語、使用四點量表涵蓋所有生活品質的範圍。愈來愈多的殘障人士,以新的思考方向表達其需求,重視自己對自我生活的自控能力,因此從生活品質的觀念出發,能建立更好的服務設計,提供及評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