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班級上會有各種行為出現,教師應積極的輔導學生,控制其不良行為,而行為改變技術在1960年後被廣泛應用,所以本文擬針對行為改變技術的原理和實施方法做一介紹,以提供教師作為參考。 行為改變技術是依據行為理論,有幾個基本概念(一)著重個體的外顯行為(二)行為的形成主要靠學習(三)行為受制於環境因素(四)行為的改變是依據行為後果。而其基本原理則是(一)行為後果的安排,包括正增強、負增強、削弱、懲罰(二)增強物的種類及選擇(三)增強的原理及其應用(四)增強的分配方式(五)類化與辨別:二者是個體學習歷程中不可或缺的活動。而教師在瞭解上述原則之後,為有效實施行為改變技術於班級之上,便需要一套系統化的計畫與步驟(一)選擇一項特定的目標行為觀察 (二)蒐集與記錄行為的基準資料(三)決定適當的增強物(四)建立有利於行為改變的情境並決定其治療內容。 |